台妹真的超棒

也是类似意思形容男性,经常穿着花衬衣,口里嚼槟榔满嘴国语动不动就说台语脏话的男人

而台客虽然给人低俗的感觉

但台客多是个性单纯.活泼的族群

简单来说,从某一方面来看他们也是很可爱的 “台客”,这个名词原来含有贬意,用来当作特定族群的蔑称,有如英文的黑人Nigger。它原来叫“土台客”,这名词诞生于1949年后的,当时能随国民党迁来台的外省人们,不是军公教人员、就是有钱人家,普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及较多的财富,因此“土台客”在外省人口中专指没有见过世面、土里土气的本省人与客家人。

因此,“很台”就成了一种形容词,令人联想到土里土气、没见过世面。例如现年新出炉的选美冠军“”,满口都是腔调的国语,就被称为典型“台妹”,暗讽她教育程度不高,完全是揶揄和嘲讽,绝对有族群歧视和阶级歧视的嫌疑。如果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,通常是别提“台客”这个名词为好。

然而,这两个月来,文化界和媒体界重新诠释了“台客”这个名词,展开了新的包装与行销,将“台客”一词完全翻转。 紧接着,“台客”风潮很快地从娱乐界扩散到文化界。属于台北菁英文化指针的《诚品好读》和《网络与书》两个文学性杂志,追随伍佰之后,也推出《Call me台客!》专题,正式把“台客”话题推向文化领域。用台式的修辞,就是“够呛,才会大声!敢秀,就是台!”的“台客宣言”。

四大日报之一的中国时报副刊也连续两天制作“台客美学先锋派”,倡言“创造、寻找跟“港仔”、“纽约客”一样有本色、有个性、有自我的文化……我们应该让所有对这些东西有兴趣的人一起来参与,将它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复兴运动。”伍佰明言,在他眼中,蔡康永就是“台客”,小S就是“台妹”。中国时报副刊一向有成为文化界风向球的企图,副刊主编杨泽更喊出“有机结盟,人人都是“台客”的主张。

他从美学的角度赋予“台客文化”三大特质:米克斯(mixed)、新奇、摇滚。认为谁都可以成为“台客”,无关乎省籍和阶级。至此,谈“台客”变成全民运动,许多非常中产阶级的台北知识分子都争先恐后地宣布:我很台。“台客”,变成了文化认同。 然而,“台客”原来的族群意涵是不会消失的。光靠两个月的媒体宣传,并不能洗去四十年外省人和本省人冲突的历史。反弹的声音终于出现;当“台客”“很台”成为流行,教授协会、教师联盟、北社等多个社团于八月初召开记者会表示:“台客”代表着优势族群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歧视心态,即使是在媒体与流行文化的宣传中,歧视的本质仍未改变。

抗议社团都抱持着坚强的独派立场。北社秘书长杨文嘉指出,“台客”的形象很限定,几乎都是负面形象,例如槟榔西施、骑摩托车两脚开开等,这是一个带有阶级、文化歧视、高度污名化人的语汇,还有“中国是主、是客”的意味,代表中国霸权对的欺压,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,不应存有“台客”的名称。

独派社团的反弹不是没有道理的。令人惊讶的是,推动这波“台客文化复兴运动”的媒体,多以深蓝色的统派媒体为多。对于本省人来说,当昔日的压迫者转身想要取得这个名词的诠释权,但过去被歧视的记忆还没有洗净,曾经造成屈辱的言词突然变成架上商品,而且还是由昔日的压迫者开门贩卖,本省人对此当然充满愤怒。这道理就好像Nigger可以变成黑人之间互相表示亲昵的戏谑用语,却不能绝对作为白人对黑人的称呼。语言与身份认同的政治,并没有是商品和广告一夕之间可以翻转和洗净的。“台客”这个名词,由族群冲突开始,也注定要面对特有的族群矛盾。

台客" 是外省人称本省人的用语。

" 外篱仔" 是本省人称外省人的用语。

何谓“台客”?怎样叫做“很台”呢?

“台客”一词算是这些年既时髦又流行的用语之一,然而当你问到,究竟怎样叫做台客,或者“很台”是什么意思的时候,大家的回答总是很肯定却也很模糊。每一个人对台客或者台妹(女的台客)的说法都不尽相同,唯一统一的说词就是:“台客”就是指很没有气质、很“耸”的人,而“很台”就是很俗、很“耸”的意思。不过当你进一步再问,那怎样叫做“很没有气质、很耸”时,大家的说词又开始分歧了。

(注:耸=俗)

关于 我爱台妹

我很喜欢这首歌

这首歌是2006年金曲奖

homiez的意思是很亲近的家人和朋友

4=for ,for sure 的意思是肯定、赞许。

rap里面很多俚语 不能严谨的去理解,要通过整个歌曲的调调或者说的人的调调来理解的,整体来说这句话就是肯定自己夸自己,毕竟他是哈狗帮,叫他热狗就是爱称。

“我爱台妹、台妹爱我、在我眼里林志玲算什么~~~~~”